跳到主要內容區

代謝異常/陳柏熹醫師


情感疾患的盛行率比一般大眾高
日夜週期經常變動是影響因素之一,也值得非情感疾患注意

  成大醫院精神部主任陳柏熹醫師指出,近來有許多流行病學與臨床的研究指出,在情緒疾病,如重度憂鬱症以及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的個案中,其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研究也發現,一種生物時鐘基因突變的小鼠,其行為表現與躁鬱症的症狀相似;在國際情感疾病研討會中也曾討論到躁鬱症病患的生理時鐘比一般人慢。因為生物時鐘的問題,有的人日夜週期經常變動,會造成人體生理節律紊亂,進而導致代謝失常,或使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加劇或惡化。這也值得非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的一般大眾注意規律生活大幅改變的影響。

  陳柏熹醫師表示,成大醫院精神科曾追蹤在門診治療之躁鬱症且使用情緒穩定劑病患的血糖、血脂、體重,與代謝症候群之盛行率,其中13.7%有高血糖,36.8%的三酸甘油脂過高,而有53.0%的高密度膽固醇過低,61.0%有腹部肥胖,18.6%有高血壓;共有33%的病患符合代謝症候群之條件,盛行率與一般大眾相比明顯較高。

  「代謝症候群」最敏感的指標是腹部肥胖與胰島素阻抗性,患者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其他代謝相關疾病所擾,而有較高之死亡風險。

  因此,臨床上會仔細評估每位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適切回顧病史、用藥史和家族史,注意是否有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的風險因子。而接受藥物治療之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也在治療前與開始服藥或換藥後測量其體重與BMI值,並於每季進行例行性追蹤空腹血糖值、血脂濃度與血壓值。

  陳柏熹醫師指出,近期醫學研究也發現,發生代謝症候群的雙極性情感疾患患者,其病況的表現較複雜,且對治療反應較差,未來腦功能退化的情況也較嚴重。因此,找出可降低發生代謝症候群風險之治療或介入方法十分重要。

  陳柏熹醫師指出,針對日夜週期經常變動而造成人體生理節律紊亂,導致代謝失常問題,美國研究發現,若能協助病患建立規律的起床、睡覺、進食時間,避免規律生活的極端改變,可保護其敏感的生物時鐘,避免其情緒波動。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微笑中、眼鏡和特寫

 

瀏覽數:
_google7405f394eecafd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