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暑期實習訓練計畫
社工暑期實習訓練計畫
一、實習目標:
1.瞭解精神醫療社會工作之角色。
2.熟悉精神醫療團隊運作模式。
3.學習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臨床作業。
二、實習內容:
1.家庭評估 ( 最重要的實習 )
A.瞭解家庭評估的目標及評估項目
B.練習家庭評估的會談技巧與醫病關係的建立
C.練習處遇計畫的規劃與執行
D.瞭解精神疾患照顧者的心理調適過程
E.熟悉家庭生態與結構的發展
F.撰寫報告
2.個別晤談
A.練習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B.會談技巧運用
3.出院計劃
A.熟悉社區資源的轉介流程
B.訂立復健計劃
C.增強病患及家屬的疾病認知
4.透過觀察及參與以熟悉精神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5.參與居家治療
6.團體觀察與帶領
7.認識精神衛生法與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
8.認識社工師的專業倫理與守則
三、成大醫院精神部社會工作實習時間表
五、實習需知及守則:
1、實習時間:週一至週五8:00-17:00
2、不遲到、不早退、不無故缺席,有要事需事先請假。
3、進出門診與病房應著白制服並佩戴識別證
4、對於病患及家屬之資料應絕對保密,不與機構外的人士討論個案的任何資料
5、不收受病患及家屬的任何饋贈,及代購物品
六、實習作業
七、實習考核:
1.專業行為(75%)
A.助人技巧
B.工作表現
C.資源發掘與應用
D.專業知識學習
E.專題報告與照顧者座談會、實習日誌等作業
2.學習態度與敬業精神(25%)
八、參考書目
1.幫他走過精神障礙 陳俊欽 張老師文化
2.精神病患與家屬 楊連謙、郭葉珍譯 合記出版社
3.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吳就君譯 張老師文化
4.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 鄭玉英、趙家玉譯 張老師文化
5.杜鵑窩的春天 楊延光 張老師文化
6.躁鬱症完全手冊 丁凡譯 心靈工坊
7.他不知道他病了—協助精神障礙者接受治療 魏嘉瑩 心靈工坊
8.不要叫我瘋子—還給精神障礙者人權 張葦譯 心靈工坊
9.重重提起輕輕放下 劉素芬譯 揚智出版社
10.弱勢家庭的處遇 劉瓊瑛譯 心理出版社
11.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孔繁鐘譯 合記出版社
12.臨床精神病理學 孔繁鐘譯 合記出版社
13.人際互動團體心理治療—住院病人模式 陳登義譯 桂冠出版社
14.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方紫薇、馬宗潔等譯 桂冠出版社
15.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 翁樹澍譯 揚智出版社
16.家族治療的理論與方法 郭靜晃校閱 洪葉出版社
17.結構派家族治療入門 劉瓊瑛譯 心理出版社
18.結構派家族治療技術 劉瓊瑛譯 心理出版社
19.聯合家族治療 吳就君譯 張老師文化
20.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 林沈明瑩等翻譯 張老師文化
21.熱鍋上的家庭 李瑞玲譯 張老師文化
九、南區精神醫療社工聯合實習的目的:
社會工作學系的學生實習之目的,是讓學生從學校的學習者到實務界去擔任專業角色的學習者,因此實習重點是在自我探索和自我覺知,學習專業工作,認識及思考專業價值,並建立專業意識與態度,學習整合與運用專業知識,以及了解和學習透過機構服務的程序來提供服務。而台南地區的精神醫療社工聯合實習,期待透過聯合實習的機制達成以下的目的:
1.透過機構間的聯合課程,及各機構間的經驗交流使資源可以共享,節省各機構人力的投注,並提供學生更實際了解台南地區精神醫療機構的資源現況,期許學生對精神醫療的實習是多層面的學習。
2.統一整個實習工作流程,以節省機構個別招募及學校學生個別申請之人力投注,制度化整個對實習工作的品質要求。
3.加強學校與機構間的聯繫配合,使學校可以更因應實務工作的需要來提供大學社工學生在校的課程內容。
十、實習資格:
原則上依據學校自行規定的實習資格,最重要需修畢醫務社會工作、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心理衛生、心理學、精神醫學、家庭社會工作、家族治療、會談技巧、諮商理論與技巧等課程。
十一、申請方式:
1.機構部分:每年由該地區輪流一機構擔任該年度的實習主責機構,統籌該地區的實習作業調查與規劃,並與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聯繫,由該學會負責分發學生之實習單位。
2.學校與學生部份:學生先經過校內的申請流程,由學校向精神醫療社工聯合實習的總籌單位『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申請實習名額,學校將學生資料寄給學會,學會與各地區的主責機構依據資格審定公平分發後,學會將分發結果發文到學校,由學校通知學生所分派到的實習單位,之後就由學生直接與機構聯繫。
十二、督導
1.目的:
A.增進學生社會工作實務經驗與技巧。
B.提供實習時之支持與諮詢。
C.協助學生自我提升與自我探索,為未來社會工作服務做預備。
2.方式:
A.個別督導:一星期至少一次正式督導。平時應提供不定時諮詢。
B.團體督導:若一機構內有2位實習生以上,應排定一共同時間,至少兩星期一次,進行團體督導。
3.督導資格:督導之資格應為社會工作系、所畢業,且於相關專業領域服務兩年以上;具有社會工作教育之責任感、具教學熱誠者。
【閱讀資料】
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師在團隊中的角色功能
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在社會工作領域中,有其專業性及醫療團隊競爭性,故身為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必須努力汲取此領域的新知外,更要配合醫療團隊扮演多重的角色,任務之艱辛與繁雜,常使得剛踏出社會新鮮人窘於應對。然在學術殿堂與精神醫療工作實務間是否存在某些不同的差異,使得新手工作者無法充份的發揮所學,仍須透由實務工作經驗及專業領域的成長,並經資深工作人員及督導不斷的耳提面命,方能開始獨自在病房團隊工作,這潛藏的落差,為何在精神醫療社工界特別明顯,其原因可能影響到社工人員在專業團隊中的地位和角色定位的發展。
一般精神醫療社會工作之角色,常被界定為:1.指導者2.教育者3.溝通者4.支持者5.協調者6.轉介者7.資源者8.補助者9.治療者10倡導者…..等等角色。現就實務觀點分述其義如下:
7.指導者:精神醫療社工實務須很多專業性的介入,諸如醫學部分--精神疾病的瞭解、分類;精神疾病用藥、副作用;臨床心理部份--客體關係、心理動力……等等。上述多種專業知識非一蹴可幾,而是要藉著不斷的經驗與良好的督導,方能提供實務工作者有較好的成長。
8.治療者:實務工作者在精神醫療領域非僅是提供資源及轉介的角色,也不是被期待為庶務性的工作,因為有量產的能力,也即是能經治療成效而申請健保給付,故相關治療技術的提升也被醫療體制嚴格要求,故社會工作人員從庶務性工作被提升為治療師,此在工作領域的轉換,對工作者是相當大的壓力和自我成長挑戰,因為必須學習不同的次專業,如個案部分—支持性心理治療、深度會談。家庭處遇—聯合夫妻家族治療、一般性家族治療、特殊性家族治療。團體動力治療—非志願性案主團體(家暴、性侵害)、特殊性團體(酒藥癮、受暴)、病房團體。每專科領域的本職學能皆是從做中學及讀書會的粹煉中成長,想當然而,在專業兢爭的刺激及淘汰壓力下,社會工作人員的生存當自立自強。
9.教育者:精神醫療強調團隊經驗的分工與分享,尤其是面對後進的教學。團隊常會期待資深或工作經驗較多者,利用空檔時間分享工作中的心得,更甚者會希望團隊成員有教學資歷,提升團隊中在專業領域中的地位。此功能型的醫療團隊,成員常會被訓練及自我要求往更高層的學術地位邁進。
10.支持者:大多數的社會工作技術,強調支持性的重要。不可諱言的,社會工作者在實務工作領域中,對團隊內、臨床工作上,皆被期待發揮此功效,尤其是面對家屬在悲傷情緒中哀慟不已時,社會工作人員的態度與專業,似較其他團隊成員來得合適。
11.協調者:如同支持者的角色,社會工作人員也常兼俱協調的角色,尤其是醫療糾紛時,社工科(社會服務室)常會是對外窗口,處理相關糾紛事宜。另如團隊分工有爭議時,雖由醫師主導團隊運作,惟社會工作者常比其他次專科人員有較多的彈性面對此爭議,故在團隊中也因有此功效。
12.轉介者:如同其他社會工作領域,轉介是社會工作者所必備的才能,其角色類似個案管理師的身分,尤其是醫院社工師,因無法全力分身走入社區或其他領域,故個案管理平台的效用,就觀看社會工作者與機構間的連繫合作功力而定了。而就另一定義,轉介也是一種積極性的外展服務,將觸角透過轉介過程,能將服務意念和效力繼續傳延下去,而非個案離開醫院後,就無社區機構接下照顧追蹤服務。
13.資源者、補助者: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在醫療機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中,以此一角色和一般醫療社會工作者很類似,尤其是針對個案經濟補助和健保身份的取得,身為社會工作者在醫療體系的任務分配是責無旁貸的。而在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與一般醫療社會工作不同處,則是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必需同時提供有形的資源及無形的專業援助(如家屬教育團體、家屬座談會、家族治療、情緒支持性團體…等)。
上述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角色,是全能的提供者,惟在醫療團隊中,較重視的可能是社工角色的若干組合,非全部角色的含括,但在一般精神社會工作人員臨床實務工作中,最被肯定的是資源的提供者、轉介者、補助者與協調者,然在面對社會多元發展,社會問題種類日趨繁複,以及專業競爭的前提下,精神醫療社工人員為提供家庭及病人更有效的服務,就必須不斷接受新知,學習新的專業技術,培養宏觀的思考判斷力,提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地位。
一、實習目標:
1.瞭解精神醫療社會工作之角色。
2.熟悉精神醫療團隊運作模式。
3.學習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臨床作業。
二、實習內容:
1.家庭評估 ( 最重要的實習 )
A.瞭解家庭評估的目標及評估項目
B.練習家庭評估的會談技巧與醫病關係的建立
C.練習處遇計畫的規劃與執行
D.瞭解精神疾患照顧者的心理調適過程
E.熟悉家庭生態與結構的發展
F.撰寫報告
2.個別晤談
A.練習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B.會談技巧運用
3.出院計劃
A.熟悉社區資源的轉介流程
B.訂立復健計劃
C.增強病患及家屬的疾病認知
4.透過觀察及參與以熟悉精神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5.參與居家治療
6.團體觀察與帶領
7.認識精神衛生法與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
8.認識社工師的專業倫理與守則
三、成大醫院精神部社會工作實習時間表
五、實習需知及守則:
1、實習時間:週一至週五8:00-17:00
2、不遲到、不早退、不無故缺席,有要事需事先請假。
3、進出門診與病房應著白制服並佩戴識別證
4、對於病患及家屬之資料應絕對保密,不與機構外的人士討論個案的任何資料
5、不收受病患及家屬的任何饋贈,及代購物品
六、實習作業
七、實習考核:
1.專業行為(75%)
A.助人技巧
B.工作表現
C.資源發掘與應用
D.專業知識學習
E.專題報告與照顧者座談會、實習日誌等作業
2.學習態度與敬業精神(25%)
八、參考書目
1.幫他走過精神障礙 陳俊欽 張老師文化
2.精神病患與家屬 楊連謙、郭葉珍譯 合記出版社
3.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吳就君譯 張老師文化
4.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 鄭玉英、趙家玉譯 張老師文化
5.杜鵑窩的春天 楊延光 張老師文化
6.躁鬱症完全手冊 丁凡譯 心靈工坊
7.他不知道他病了—協助精神障礙者接受治療 魏嘉瑩 心靈工坊
8.不要叫我瘋子—還給精神障礙者人權 張葦譯 心靈工坊
9.重重提起輕輕放下 劉素芬譯 揚智出版社
10.弱勢家庭的處遇 劉瓊瑛譯 心理出版社
11.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孔繁鐘譯 合記出版社
12.臨床精神病理學 孔繁鐘譯 合記出版社
13.人際互動團體心理治療—住院病人模式 陳登義譯 桂冠出版社
14.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方紫薇、馬宗潔等譯 桂冠出版社
15.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 翁樹澍譯 揚智出版社
16.家族治療的理論與方法 郭靜晃校閱 洪葉出版社
17.結構派家族治療入門 劉瓊瑛譯 心理出版社
18.結構派家族治療技術 劉瓊瑛譯 心理出版社
19.聯合家族治療 吳就君譯 張老師文化
20.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 林沈明瑩等翻譯 張老師文化
21.熱鍋上的家庭 李瑞玲譯 張老師文化
九、南區精神醫療社工聯合實習的目的:
社會工作學系的學生實習之目的,是讓學生從學校的學習者到實務界去擔任專業角色的學習者,因此實習重點是在自我探索和自我覺知,學習專業工作,認識及思考專業價值,並建立專業意識與態度,學習整合與運用專業知識,以及了解和學習透過機構服務的程序來提供服務。而台南地區的精神醫療社工聯合實習,期待透過聯合實習的機制達成以下的目的:
1.透過機構間的聯合課程,及各機構間的經驗交流使資源可以共享,節省各機構人力的投注,並提供學生更實際了解台南地區精神醫療機構的資源現況,期許學生對精神醫療的實習是多層面的學習。
2.統一整個實習工作流程,以節省機構個別招募及學校學生個別申請之人力投注,制度化整個對實習工作的品質要求。
3.加強學校與機構間的聯繫配合,使學校可以更因應實務工作的需要來提供大學社工學生在校的課程內容。
十、實習資格:
原則上依據學校自行規定的實習資格,最重要需修畢醫務社會工作、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心理衛生、心理學、精神醫學、家庭社會工作、家族治療、會談技巧、諮商理論與技巧等課程。
十一、申請方式:
1.機構部分:每年由該地區輪流一機構擔任該年度的實習主責機構,統籌該地區的實習作業調查與規劃,並與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聯繫,由該學會負責分發學生之實習單位。
2.學校與學生部份:學生先經過校內的申請流程,由學校向精神醫療社工聯合實習的總籌單位『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申請實習名額,學校將學生資料寄給學會,學會與各地區的主責機構依據資格審定公平分發後,學會將分發結果發文到學校,由學校通知學生所分派到的實習單位,之後就由學生直接與機構聯繫。
十二、督導
1.目的:
A.增進學生社會工作實務經驗與技巧。
B.提供實習時之支持與諮詢。
C.協助學生自我提升與自我探索,為未來社會工作服務做預備。
2.方式:
A.個別督導:一星期至少一次正式督導。平時應提供不定時諮詢。
B.團體督導:若一機構內有2位實習生以上,應排定一共同時間,至少兩星期一次,進行團體督導。
3.督導資格:督導之資格應為社會工作系、所畢業,且於相關專業領域服務兩年以上;具有社會工作教育之責任感、具教學熱誠者。
【閱讀資料】
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師在團隊中的角色功能
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在社會工作領域中,有其專業性及醫療團隊競爭性,故身為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必須努力汲取此領域的新知外,更要配合醫療團隊扮演多重的角色,任務之艱辛與繁雜,常使得剛踏出社會新鮮人窘於應對。然在學術殿堂與精神醫療工作實務間是否存在某些不同的差異,使得新手工作者無法充份的發揮所學,仍須透由實務工作經驗及專業領域的成長,並經資深工作人員及督導不斷的耳提面命,方能開始獨自在病房團隊工作,這潛藏的落差,為何在精神醫療社工界特別明顯,其原因可能影響到社工人員在專業團隊中的地位和角色定位的發展。
一般精神醫療社會工作之角色,常被界定為:1.指導者2.教育者3.溝通者4.支持者5.協調者6.轉介者7.資源者8.補助者9.治療者10倡導者…..等等角色。現就實務觀點分述其義如下:
7.指導者:精神醫療社工實務須很多專業性的介入,諸如醫學部分--精神疾病的瞭解、分類;精神疾病用藥、副作用;臨床心理部份--客體關係、心理動力……等等。上述多種專業知識非一蹴可幾,而是要藉著不斷的經驗與良好的督導,方能提供實務工作者有較好的成長。
8.治療者:實務工作者在精神醫療領域非僅是提供資源及轉介的角色,也不是被期待為庶務性的工作,因為有量產的能力,也即是能經治療成效而申請健保給付,故相關治療技術的提升也被醫療體制嚴格要求,故社會工作人員從庶務性工作被提升為治療師,此在工作領域的轉換,對工作者是相當大的壓力和自我成長挑戰,因為必須學習不同的次專業,如個案部分—支持性心理治療、深度會談。家庭處遇—聯合夫妻家族治療、一般性家族治療、特殊性家族治療。團體動力治療—非志願性案主團體(家暴、性侵害)、特殊性團體(酒藥癮、受暴)、病房團體。每專科領域的本職學能皆是從做中學及讀書會的粹煉中成長,想當然而,在專業兢爭的刺激及淘汰壓力下,社會工作人員的生存當自立自強。
9.教育者:精神醫療強調團隊經驗的分工與分享,尤其是面對後進的教學。團隊常會期待資深或工作經驗較多者,利用空檔時間分享工作中的心得,更甚者會希望團隊成員有教學資歷,提升團隊中在專業領域中的地位。此功能型的醫療團隊,成員常會被訓練及自我要求往更高層的學術地位邁進。
10.支持者:大多數的社會工作技術,強調支持性的重要。不可諱言的,社會工作者在實務工作領域中,對團隊內、臨床工作上,皆被期待發揮此功效,尤其是面對家屬在悲傷情緒中哀慟不已時,社會工作人員的態度與專業,似較其他團隊成員來得合適。
11.協調者:如同支持者的角色,社會工作人員也常兼俱協調的角色,尤其是醫療糾紛時,社工科(社會服務室)常會是對外窗口,處理相關糾紛事宜。另如團隊分工有爭議時,雖由醫師主導團隊運作,惟社會工作者常比其他次專科人員有較多的彈性面對此爭議,故在團隊中也因有此功效。
12.轉介者:如同其他社會工作領域,轉介是社會工作者所必備的才能,其角色類似個案管理師的身分,尤其是醫院社工師,因無法全力分身走入社區或其他領域,故個案管理平台的效用,就觀看社會工作者與機構間的連繫合作功力而定了。而就另一定義,轉介也是一種積極性的外展服務,將觸角透過轉介過程,能將服務意念和效力繼續傳延下去,而非個案離開醫院後,就無社區機構接下照顧追蹤服務。
13.資源者、補助者: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在醫療機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中,以此一角色和一般醫療社會工作者很類似,尤其是針對個案經濟補助和健保身份的取得,身為社會工作者在醫療體系的任務分配是責無旁貸的。而在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與一般醫療社會工作不同處,則是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必需同時提供有形的資源及無形的專業援助(如家屬教育團體、家屬座談會、家族治療、情緒支持性團體…等)。
上述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角色,是全能的提供者,惟在醫療團隊中,較重視的可能是社工角色的若干組合,非全部角色的含括,但在一般精神社會工作人員臨床實務工作中,最被肯定的是資源的提供者、轉介者、補助者與協調者,然在面對社會多元發展,社會問題種類日趨繁複,以及專業競爭的前提下,精神醫療社工人員為提供家庭及病人更有效的服務,就必須不斷接受新知,學習新的專業技術,培養宏觀的思考判斷力,提昇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