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橘子戀愛世代 - 小爸爸小媽媽的煩惱
酸橘子戀愛世代 - 小爸爸小媽媽的煩惱 / 陳莉莉、陳信昭(成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2006.05.15
現今青少男女的性開放情形日益嚴重,由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針對八千多名高中職及五專的調查可見一斑:43%的男生和25%的女生認為彼此「相愛」即容許性交;15至19歲青少年有性交經驗的比例,男生由民國85年10%增至89年14%,女生由7%增至10%;首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約16歲,約57.2%於性行為時未使用避孕方法。青少年由於內分泌變化、性生理逐漸成熟,加上情感需求與外在誘因,易產生性衝動,如果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與正確性知識,發生性行為時又未採取適當避孕措施,極易導致懷孕。美國每年約有100萬懷孕女性為青少女,而國內目前尚無官方的青少女懷孕率報告。在15-19歲女性生育率方面,我國從1990年的17‰降至2000年的14‰(約15,000名嬰兒),雖遠較美國的52‰低,但比亞洲國家如日本的4‰、新加坡的9‰、韓國的11‰高。台灣懷孕青少女約七成為婚前懷孕,選擇墮胎者也超過七成,然而決定生產者超過80%會選擇與小孩的生父結婚,此一現象反映出台灣小媽媽多數「奉子成婚」。
【小孩生小孩的困境】
國外青少女懷孕多選擇未婚生育,受懷孕對象影響有限;而台灣青少年未婚懷孕後,「結婚」似乎是最符合道德要求與社會期望的處理方式,故台灣的小爸爸小媽媽多走入婚姻。但他們心智發展尚不夠成熟到足以為人夫父妻母,婚後可能因先前官司壓力、雙方教育程度較低、兵役、收入差、失業、家庭社經地位低、經濟壓力大、夫父妻母婿媳角色轉換與心理調適困難、家務分工、孩子養育及家族結合所要面對的複雜人際互動等問題,造成婚姻品質與穩定度較差,易以離婚收場。產後五年有一半以上的小媽媽離婚,其餘也多面臨嚴重的婚姻問題;產後17年時僅16%的小媽媽仍與當時生育對象維持婚姻關係。一旦婚姻破滅,小媽媽在生活適應上最大的困擾是經濟問題,在國內文化與缺乏社會補助的現實環境下,將比國外的小媽媽更不利其謀生與育兒。
一、小爸爸小媽媽所面對的困難
學業中輟或無法繼續升學是小爸爸小媽媽最先遭遇的困難,然而學歷是收入及職業最重要的指標,沉重的經濟壓力是其在職場上成為受剝削的勞工,易陷入貧窮與生活水準差等情形。其親職品質與心理調適不佳,對懷孕或生育所知覺的壓力或心理困擾程度較成人大,易拒絕擔當責任,轉而迎合自己的需求。許多小爸爸對當爸爸、作學生及尋找工作缺乏信心,易涉及家庭暴力,包括虐待及忽略孩子。
二、小爸爸小媽媽子代所面對的辛苦
國內外小媽媽所生育的孩子,易有缺乏產前照護、早產、低出生體重、體弱多病、發展障礙、被忽略與虐待比例高、學齡早期智力測驗表現低、行為困擾傾向高以及在校成績表現較差的情形。在青少年期的學業成就較低、行為問題多及學校適應困難,將來未成年生育的機會也較高,並將延續貧困的情形。
三、原生家庭所面對的壓力
此時家人往往會出現憤怒、壓力、敵意、罪惡及無法接受甚至不知所措等情緒反應。而後,青少年依舊十分依賴家人在情緒、生活及經濟上的支持,家長通常會協助照顧小孩,但這對仍有工作的家長來說是壓力,且育兒觀點不同也易造成衝突。青少女的家人可能會對其男伴表示敵意,甚至對簿公堂。青少年的父母也可能因無法接受其女伴或要保護其教育、工作機會及生活選擇,而阻止兒子結婚。
四、國家社會所要付出的代價
社會上有許多孩童是貧困的青少年所生的,這需要付出巨額人文與經濟的費用。根據美國學者統計青少女懷孕與生育,每年將使國家支出21億美元,增加社會成本,同時會阻礙受教育與工作的機會,且因其身心均未成熟又無經濟基礎,亦會影響子女的教養問題,更甚以讓人領養或遺棄的方式解決,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如何預防孩子成為小爸爸小媽媽】
爸媽不僅是孩子教育的啟蒙者,也是終身的教導者!預防孩子成為小爸爸小媽媽最關鍵的人物當然還是爸媽。我們可以分別從下列幾項展開全人的性教育與懷孕預防:
一、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爸媽再忙也要撥出時間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利於加強性教育與偵測早期異常。在婦產科門診常會遇到女兒已大腹便便,爸媽才氣急敗壞、又跳又叫地帶女兒求診,使原本可採傷害較少的處理,複雜成必須住院催生。如果爸媽能營造家庭和樂氣氛,建立親子間親密關係,增加溝通的機會,讓孩子樂於以爸媽為性疑問求助對象,便能有效預防懷孕或及早處理。
二、正確性教育從小開始
幼兒性教育和孩子日後的人格養成關係密切,可以從小開始讓孩子學習兩性互助與和諧的圓融關係。孩子約在三至十二歲間開始瞭解到男女有不同的生理構造,此階段孩子對性的好奇與對其他事物的好奇動機相同。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性問題時,要避免反應過度嚇到孩子或語焉不詳讓孩子感到混淆,勿讓我們本來要傳達的正確「性知識」,變成錯誤「性態度」了。所以,爸媽應具備基本性知識與正確性態度,並常相互演練,因為自然與坦蕩的態度比內容更重要。下列指引可作為您進行性教育時的參考:
(1) 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應告知身體各部位被人碰觸的合適尺度,教導孩子保護自己,尤其是生殖器。當孩子對親友的擁抱或觸摸感到不悅時,應支持孩子的自我感受,讓孩子從小就清楚知道,自己有拒絕他人帶來不舒服感受的權利。
(2) 讓孩子對身體有正面的經驗與意象:爸媽本身要自我心理建設,身體應該是被尊重與肯定的,否則可能會妨礙小孩在長大後接受和給予性愛愉悅的能力。
(3) 面對問題:應保持平常心,肯定孩子好奇求知的態度,對他的問題表示興趣,耐心聆聽並使氣氛輕鬆,切勿嘲笑批評。
(4) 有問必應:孩子越小,越要馬上回答他;但孩子常沒把問題講清楚,而我們又反應過度,所以要抽絲剝繭澄清問題。
(5) 適切回答:依孩子的年齡做適當的回應,年齡愈小,說法愈簡明。多用學名解說,以表示身體各部位都可拿來討論。勿做不實回答,逗弄孩子如答「從石頭裡蹦出來」或「撿來的」,常會讓孩子變得不信任人。無法回答時,切忌誤導,可告訴孩子:「我們一起到圖書館或上網找資料。」或善用資源與發生在孩子週遭的題材。
(6) 留意裝傻:大孩子可能會拐彎抹角,其實,往往「別人」的問題,才是孩子自己最迫切要了解的「自己」的問題。
(7) 保留隱私並學習尊重:教導孩子,性不羞恥,但特指某人的性乃是隱私,不該去探詢,這是最基本的禮貌與尊重。
(8) 讚美鼓勵:結束談話前,告訴孩子,你今天很高興分享了他心中的疑惑,歡迎他下次有問題再來喔。
三、提供適切兩性交往與性教育之觀念與技巧
上述為兒童期孩子的性教育內容與態度,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性教育的廣度與深度皆需增加。許多例子常是媽媽發現不對勁,逼問下才發現孩子們不僅不懂得避孕,甚至連懷孕了都還以為只是月經過期。所以爸媽不能再自恃家教嚴格,而疏忽孩子的性教育,成功的爸媽應該要能夠讓孩子跟您討論:「我不小心(讓人)懷孕了,該怎麼辦?」以下觀念有助於您對青春期孩子實施性教育:
(1) 正視自己在性價值與兩性平權的偏見或迷思,並認清性教育是終生教育,但因能力限制,宜多元運用資源。
(2) 與孩子討論性議題時宜採用疏導、關懷的懷柔策略;替代高壓抑制的手段,避免孩子情緒反彈。
(3) 勿因頒佈『未婚性行為的禁令』而以為自己落伍,堅持反對未婚性行為的「價值觀」是應該的。但勿叮嚀孩子不可有性行為,又矛盾地提供避孕丸或保險套,灌輸混淆不清的模糊訊息卻未詳細解釋,讓孩子無所是從。應於教導孩子「真愛值得等待」的同時,也與孩子談兩性關係、性行為的後果及安全性行為,並強調相關法令、感染性病及懷孕的下場。讓孩子以「了解而選擇拒絕性行為」來代替「一知半解卻勇於嘗試」。
四、辨認孩子成為青少年懷孕的危險訊號並儘早協助
研究指出青少年有懷孕或生育風險者多來自單親家庭、家庭功能不全、住在貧窮地區或離家長期住在都市、父母教育程度低、親友未成年懷孕或生育、成績差、教育程度低、抽煙、喝酒、初經較早、性行為未避孕。其男友多為年長、教育年數低或落後、失業、經濟差、抽煙喝酒、使用違法藥物、第一次性行為與開始習慣性抽煙的年齡較早者。因此,發現孩子身處上述風險時,應儘早協助改善、提供適切性教育、告知性行為後所必須承擔的後果及指導避孕方法,以防止其未成年(令他人)懷孕。此外,若孩子有人際互動複雜、涉入不良場所、沾染違禁物品、突然變有錢、打工、離家或外宿等形情,其發生性行為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應加以注意與關心。
【協助孩子面對懷孕或令人懷孕的危機】
爸媽應敏感地留意孩子是否有停經、噁心、嘔吐、頻尿、胃痛、體態改變、腹部隆起、快速發胖,穿著寬鬆衣物,熱時仍穿外套懷孕徵兆,才能及早協助孩子面對與處理。當您發現或孩子告訴您他可能懷孕或使人懷孕時,請您務必先放下自己的失望、傷心與憤怒,氣急敗壞只會讓孩子更慌,讓我們循著下列的步驟,陪同孩子一起渡過這生命中的難關。
一、以愛陪伴面對懷孕事實
請爸媽以包容、保護的心態,減少責備、暫緩說教,先安撫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感到無助,保持傾聽與支持,表達與孩子一起渡過的誠心。在孩子面對懷孕的不同階段反應給予其所需的協助(如表一),陪同尋找資源與可行的替代選擇,協助分析各種解決方法的可行性與優缺點,澄清決定之後的可能後果與責任,保護孩子在決定中的最大利益,並為孩子注入希望。當青少年的女伴懷孕時,其害怕、無助、懊悔、生氣及否認等錯綜複雜的情緒不會比女孩少,因此青少年面對此危機時,同樣需要爸媽協助其面對懷孕事件並學習承擔責任。青少年多不願意負擔懷孕責任,同時也逃避要幫助他負責的人。此時須幫助他重新檢視自己的理想與目標,確立他在懷孕事件中的責任對其生涯規劃的影響,然後協助他能透過替代方案來完成個人生涯規劃的理想與目標。
二、提供分析與協助選擇
協助孩子做抉擇時,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你不是孤立無援的。」鼓勵孩子把不安、猶豫、生氣及害怕等感覺說出來,協助收集相關資訊,把各種選擇的優缺點具體寫下來並共同討論其可行性,通常會有以下四種選擇:
(1)「人工流產」:須經法定代理人同意,並找有執照的婦產科醫師施行。優點是立即解決懷孕問題,不影響雙方之學業與目前生活;缺點是需面對墮胎的社會烙印、身心的傷害、內心與道德責難等。
(2)「生產出養」:由家人或未婚媽媽之家協助安置、待產、分娩並找尋合適出養家庭。優點是不需殺害無辜生命;缺點是需面對家人難堪、待產時學業中斷與生活改變、出養時親情難捨等。
(3)「單親扶養」:可選擇不結婚,不登記生父,獨立扶養;也可以讓生父登記『認領』,如此孩子不會父不詳,但父親有權利要孩子。優點是不需殺害無辜生命與骨肉分離;缺點是需面對家人難堪、社會輿論、學業中斷、經濟壓力、孩子教養問題及男方家的糾纏。
(4)「結婚生子」:倉卒結婚,步入人生的另一階段。優點是為危機變喜事;缺點是需面對學業中斷、經濟壓力、婚姻品質差、離婚率高、新家庭生活適應及孩子教養問題等困難。
三、家庭與社會支持以協助建立健康婚姻
家庭與社會支持可陪伴孩子渡過懷孕危機也可調節小爸爸小媽媽成為父母時的壓力,可增加其健康行為,並增進其對小小孩的關注與責任感,有助復學、完成高中、取得工作、提升婚姻品質。孩子婚後,爸媽更要協助孩子們發展建立健康婚姻知識與技巧,並在他們還未能準備好承接育兒責任前,延遲他們再次懷孕的可能,以維持其婚姻與生活的品質。
「小孩生小孩」是影響深遠且關係到所有下一代的發展。其所衍生的問題並不只會影響到他們自己、孩子及原生家庭,也將反撲到整個社會。所以,青少年懷孕生育問題必須受到社會的重視與協助,改善其未來生活與子代狀況,避免問題的惡性循環。但是避免上述問題的最佳方法還是爸媽對孩子兩性交往與性行為的及早關心與適切教育。
轉載自成大醫院『康復通訊』94年5月第40期
現今青少男女的性開放情形日益嚴重,由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針對八千多名高中職及五專的調查可見一斑:43%的男生和25%的女生認為彼此「相愛」即容許性交;15至19歲青少年有性交經驗的比例,男生由民國85年10%增至89年14%,女生由7%增至10%;首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約16歲,約57.2%於性行為時未使用避孕方法。青少年由於內分泌變化、性生理逐漸成熟,加上情感需求與外在誘因,易產生性衝動,如果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與正確性知識,發生性行為時又未採取適當避孕措施,極易導致懷孕。美國每年約有100萬懷孕女性為青少女,而國內目前尚無官方的青少女懷孕率報告。在15-19歲女性生育率方面,我國從1990年的17‰降至2000年的14‰(約15,000名嬰兒),雖遠較美國的52‰低,但比亞洲國家如日本的4‰、新加坡的9‰、韓國的11‰高。台灣懷孕青少女約七成為婚前懷孕,選擇墮胎者也超過七成,然而決定生產者超過80%會選擇與小孩的生父結婚,此一現象反映出台灣小媽媽多數「奉子成婚」。
【小孩生小孩的困境】
國外青少女懷孕多選擇未婚生育,受懷孕對象影響有限;而台灣青少年未婚懷孕後,「結婚」似乎是最符合道德要求與社會期望的處理方式,故台灣的小爸爸小媽媽多走入婚姻。但他們心智發展尚不夠成熟到足以為人夫父妻母,婚後可能因先前官司壓力、雙方教育程度較低、兵役、收入差、失業、家庭社經地位低、經濟壓力大、夫父妻母婿媳角色轉換與心理調適困難、家務分工、孩子養育及家族結合所要面對的複雜人際互動等問題,造成婚姻品質與穩定度較差,易以離婚收場。產後五年有一半以上的小媽媽離婚,其餘也多面臨嚴重的婚姻問題;產後17年時僅16%的小媽媽仍與當時生育對象維持婚姻關係。一旦婚姻破滅,小媽媽在生活適應上最大的困擾是經濟問題,在國內文化與缺乏社會補助的現實環境下,將比國外的小媽媽更不利其謀生與育兒。
一、小爸爸小媽媽所面對的困難
學業中輟或無法繼續升學是小爸爸小媽媽最先遭遇的困難,然而學歷是收入及職業最重要的指標,沉重的經濟壓力是其在職場上成為受剝削的勞工,易陷入貧窮與生活水準差等情形。其親職品質與心理調適不佳,對懷孕或生育所知覺的壓力或心理困擾程度較成人大,易拒絕擔當責任,轉而迎合自己的需求。許多小爸爸對當爸爸、作學生及尋找工作缺乏信心,易涉及家庭暴力,包括虐待及忽略孩子。
二、小爸爸小媽媽子代所面對的辛苦
國內外小媽媽所生育的孩子,易有缺乏產前照護、早產、低出生體重、體弱多病、發展障礙、被忽略與虐待比例高、學齡早期智力測驗表現低、行為困擾傾向高以及在校成績表現較差的情形。在青少年期的學業成就較低、行為問題多及學校適應困難,將來未成年生育的機會也較高,並將延續貧困的情形。
三、原生家庭所面對的壓力
此時家人往往會出現憤怒、壓力、敵意、罪惡及無法接受甚至不知所措等情緒反應。而後,青少年依舊十分依賴家人在情緒、生活及經濟上的支持,家長通常會協助照顧小孩,但這對仍有工作的家長來說是壓力,且育兒觀點不同也易造成衝突。青少女的家人可能會對其男伴表示敵意,甚至對簿公堂。青少年的父母也可能因無法接受其女伴或要保護其教育、工作機會及生活選擇,而阻止兒子結婚。
四、國家社會所要付出的代價
社會上有許多孩童是貧困的青少年所生的,這需要付出巨額人文與經濟的費用。根據美國學者統計青少女懷孕與生育,每年將使國家支出21億美元,增加社會成本,同時會阻礙受教育與工作的機會,且因其身心均未成熟又無經濟基礎,亦會影響子女的教養問題,更甚以讓人領養或遺棄的方式解決,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如何預防孩子成為小爸爸小媽媽】
爸媽不僅是孩子教育的啟蒙者,也是終身的教導者!預防孩子成為小爸爸小媽媽最關鍵的人物當然還是爸媽。我們可以分別從下列幾項展開全人的性教育與懷孕預防:
一、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爸媽再忙也要撥出時間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利於加強性教育與偵測早期異常。在婦產科門診常會遇到女兒已大腹便便,爸媽才氣急敗壞、又跳又叫地帶女兒求診,使原本可採傷害較少的處理,複雜成必須住院催生。如果爸媽能營造家庭和樂氣氛,建立親子間親密關係,增加溝通的機會,讓孩子樂於以爸媽為性疑問求助對象,便能有效預防懷孕或及早處理。
二、正確性教育從小開始
幼兒性教育和孩子日後的人格養成關係密切,可以從小開始讓孩子學習兩性互助與和諧的圓融關係。孩子約在三至十二歲間開始瞭解到男女有不同的生理構造,此階段孩子對性的好奇與對其他事物的好奇動機相同。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性問題時,要避免反應過度嚇到孩子或語焉不詳讓孩子感到混淆,勿讓我們本來要傳達的正確「性知識」,變成錯誤「性態度」了。所以,爸媽應具備基本性知識與正確性態度,並常相互演練,因為自然與坦蕩的態度比內容更重要。下列指引可作為您進行性教育時的參考:
(1) 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應告知身體各部位被人碰觸的合適尺度,教導孩子保護自己,尤其是生殖器。當孩子對親友的擁抱或觸摸感到不悅時,應支持孩子的自我感受,讓孩子從小就清楚知道,自己有拒絕他人帶來不舒服感受的權利。
(2) 讓孩子對身體有正面的經驗與意象:爸媽本身要自我心理建設,身體應該是被尊重與肯定的,否則可能會妨礙小孩在長大後接受和給予性愛愉悅的能力。
(3) 面對問題:應保持平常心,肯定孩子好奇求知的態度,對他的問題表示興趣,耐心聆聽並使氣氛輕鬆,切勿嘲笑批評。
(4) 有問必應:孩子越小,越要馬上回答他;但孩子常沒把問題講清楚,而我們又反應過度,所以要抽絲剝繭澄清問題。
(5) 適切回答:依孩子的年齡做適當的回應,年齡愈小,說法愈簡明。多用學名解說,以表示身體各部位都可拿來討論。勿做不實回答,逗弄孩子如答「從石頭裡蹦出來」或「撿來的」,常會讓孩子變得不信任人。無法回答時,切忌誤導,可告訴孩子:「我們一起到圖書館或上網找資料。」或善用資源與發生在孩子週遭的題材。
(6) 留意裝傻:大孩子可能會拐彎抹角,其實,往往「別人」的問題,才是孩子自己最迫切要了解的「自己」的問題。
(7) 保留隱私並學習尊重:教導孩子,性不羞恥,但特指某人的性乃是隱私,不該去探詢,這是最基本的禮貌與尊重。
(8) 讚美鼓勵:結束談話前,告訴孩子,你今天很高興分享了他心中的疑惑,歡迎他下次有問題再來喔。
三、提供適切兩性交往與性教育之觀念與技巧
上述為兒童期孩子的性教育內容與態度,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性教育的廣度與深度皆需增加。許多例子常是媽媽發現不對勁,逼問下才發現孩子們不僅不懂得避孕,甚至連懷孕了都還以為只是月經過期。所以爸媽不能再自恃家教嚴格,而疏忽孩子的性教育,成功的爸媽應該要能夠讓孩子跟您討論:「我不小心(讓人)懷孕了,該怎麼辦?」以下觀念有助於您對青春期孩子實施性教育:
(1) 正視自己在性價值與兩性平權的偏見或迷思,並認清性教育是終生教育,但因能力限制,宜多元運用資源。
(2) 與孩子討論性議題時宜採用疏導、關懷的懷柔策略;替代高壓抑制的手段,避免孩子情緒反彈。
(3) 勿因頒佈『未婚性行為的禁令』而以為自己落伍,堅持反對未婚性行為的「價值觀」是應該的。但勿叮嚀孩子不可有性行為,又矛盾地提供避孕丸或保險套,灌輸混淆不清的模糊訊息卻未詳細解釋,讓孩子無所是從。應於教導孩子「真愛值得等待」的同時,也與孩子談兩性關係、性行為的後果及安全性行為,並強調相關法令、感染性病及懷孕的下場。讓孩子以「了解而選擇拒絕性行為」來代替「一知半解卻勇於嘗試」。
四、辨認孩子成為青少年懷孕的危險訊號並儘早協助
研究指出青少年有懷孕或生育風險者多來自單親家庭、家庭功能不全、住在貧窮地區或離家長期住在都市、父母教育程度低、親友未成年懷孕或生育、成績差、教育程度低、抽煙、喝酒、初經較早、性行為未避孕。其男友多為年長、教育年數低或落後、失業、經濟差、抽煙喝酒、使用違法藥物、第一次性行為與開始習慣性抽煙的年齡較早者。因此,發現孩子身處上述風險時,應儘早協助改善、提供適切性教育、告知性行為後所必須承擔的後果及指導避孕方法,以防止其未成年(令他人)懷孕。此外,若孩子有人際互動複雜、涉入不良場所、沾染違禁物品、突然變有錢、打工、離家或外宿等形情,其發生性行為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應加以注意與關心。
【協助孩子面對懷孕或令人懷孕的危機】
爸媽應敏感地留意孩子是否有停經、噁心、嘔吐、頻尿、胃痛、體態改變、腹部隆起、快速發胖,穿著寬鬆衣物,熱時仍穿外套懷孕徵兆,才能及早協助孩子面對與處理。當您發現或孩子告訴您他可能懷孕或使人懷孕時,請您務必先放下自己的失望、傷心與憤怒,氣急敗壞只會讓孩子更慌,讓我們循著下列的步驟,陪同孩子一起渡過這生命中的難關。
一、以愛陪伴面對懷孕事實
請爸媽以包容、保護的心態,減少責備、暫緩說教,先安撫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感到無助,保持傾聽與支持,表達與孩子一起渡過的誠心。在孩子面對懷孕的不同階段反應給予其所需的協助(如表一),陪同尋找資源與可行的替代選擇,協助分析各種解決方法的可行性與優缺點,澄清決定之後的可能後果與責任,保護孩子在決定中的最大利益,並為孩子注入希望。當青少年的女伴懷孕時,其害怕、無助、懊悔、生氣及否認等錯綜複雜的情緒不會比女孩少,因此青少年面對此危機時,同樣需要爸媽協助其面對懷孕事件並學習承擔責任。青少年多不願意負擔懷孕責任,同時也逃避要幫助他負責的人。此時須幫助他重新檢視自己的理想與目標,確立他在懷孕事件中的責任對其生涯規劃的影響,然後協助他能透過替代方案來完成個人生涯規劃的理想與目標。
二、提供分析與協助選擇
協助孩子做抉擇時,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你不是孤立無援的。」鼓勵孩子把不安、猶豫、生氣及害怕等感覺說出來,協助收集相關資訊,把各種選擇的優缺點具體寫下來並共同討論其可行性,通常會有以下四種選擇:
(1)「人工流產」:須經法定代理人同意,並找有執照的婦產科醫師施行。優點是立即解決懷孕問題,不影響雙方之學業與目前生活;缺點是需面對墮胎的社會烙印、身心的傷害、內心與道德責難等。
(2)「生產出養」:由家人或未婚媽媽之家協助安置、待產、分娩並找尋合適出養家庭。優點是不需殺害無辜生命;缺點是需面對家人難堪、待產時學業中斷與生活改變、出養時親情難捨等。
(3)「單親扶養」:可選擇不結婚,不登記生父,獨立扶養;也可以讓生父登記『認領』,如此孩子不會父不詳,但父親有權利要孩子。優點是不需殺害無辜生命與骨肉分離;缺點是需面對家人難堪、社會輿論、學業中斷、經濟壓力、孩子教養問題及男方家的糾纏。
(4)「結婚生子」:倉卒結婚,步入人生的另一階段。優點是為危機變喜事;缺點是需面對學業中斷、經濟壓力、婚姻品質差、離婚率高、新家庭生活適應及孩子教養問題等困難。
三、家庭與社會支持以協助建立健康婚姻
家庭與社會支持可陪伴孩子渡過懷孕危機也可調節小爸爸小媽媽成為父母時的壓力,可增加其健康行為,並增進其對小小孩的關注與責任感,有助復學、完成高中、取得工作、提升婚姻品質。孩子婚後,爸媽更要協助孩子們發展建立健康婚姻知識與技巧,並在他們還未能準備好承接育兒責任前,延遲他們再次懷孕的可能,以維持其婚姻與生活的品質。
「小孩生小孩」是影響深遠且關係到所有下一代的發展。其所衍生的問題並不只會影響到他們自己、孩子及原生家庭,也將反撲到整個社會。所以,青少年懷孕生育問題必須受到社會的重視與協助,改善其未來生活與子代狀況,避免問題的惡性循環。但是避免上述問題的最佳方法還是爸媽對孩子兩性交往與性行為的及早關心與適切教育。
轉載自成大醫院『康復通訊』94年5月第40期